旅游新闻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旅游资讯 > 旅游新闻
十、一黄金周吃遍河南美味小吃!
添加时间:2013-09-26 10:05:02

丁家粉蒸肉 
新郑丁家粉蒸肉始自清末丁家饭庄,距今有一百二十年历史,曾经皇帝御厨指点,会南北风味精华,在传统基础上创造的一道名菜。新郑古为“九省通衢”,南北交通要道,行人很多。清末民初住在城里“察院”来往京城的皇差,常到北街丁家“萃宾楼”用饭,把南北各地风味,官府烹饪技艺传到这里。又经丁家五代一百多年来不断改进提高,使色、味、形、质越来越好,声誉越来越高。现在制作者是丁家五世代孙六十八岁的丁广洲老师傅(红案二级厨师)。他手艺高超,制作精细,保持名菜质量,能掌握烧、扒、煨、靠、炒、拌、调、滑、炖等四十多种烹饪方法,默写出六百多种菜肴品名。 
丁家粉蒸肉的用料和作法:选硬肋上猪肉一斤,有肥有瘦,切成二指宽、二寸半长、半指厚的肉块;小米或糯米三钱,淘净晒干、掺花椒炒成柿黄色,出香味,擀开;糖六钱,面酱三钱,葱、姜丝少许,用酱油拌开调好。下垫排骨,一碗十块,上笼蒸烂为止。上席时红光透亮,样如水晶,香气扑鼻,诱人食欲。 
河南名吃秦氏熏肉 
今年,不少酒店推出一道别具风味的凉菜———熏肉。这可不是一般的熏肉,它就是久负盛名、享誉中原的“秦氏熏肉”。 
说起熏肉,古已有之,综观中国古代饮食,早在唐代以前,“炙品”就在菜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。但值得一提的是安阳地方特色“三熏”的代表作之一“秦氏熏肉”。据传清高宗乾隆十五年(1750年)间,乾隆皇帝巡幸河南嵩山,途经安阳小憩,进膳时对当地官员进奉的一道菜“熏肉”赞不绝口。至此“秦氏熏肉”在民间广为传扬。 
清朝末年,袁世凯下野闲居安阳北郊洹上村时,其家宴和宴请宾客时,“秦氏熏肉”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。 
如今的“秦氏熏肉”历经200余年风雨沧桑、十代传人的不断改进,在祖传的独特秘方基础上融入现代工艺,色、香、味都更上一层楼。尤其是第十代传人秦涛,在保持特色、挖掘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博采众家之长,大胆创新,在原有29味调料基础上,又加入十余种名贵中草药和多种纯天然植物香料,运用现代科技工艺制作,形成香而不腻、烂而不黏、瘦而不柴的独特口味。肉烂骨酥而不粘手,肉香直透骨筋,切开后满室飘香。 
“秦氏熏肉”为河南又增添一道美味佳肴。 
特色小吃--江米切糕 
江米与白糖,蜜枣,青红丝一同蒸制,上盘时浇兑山楂,玫瑰,桂花煮制的蜜汁,入口绵软香滑,甜酸可口。 
特色小吃-开封炒凉粉 
炒凉粉是开封人喜食的一种风味小吃,开封不少地方都设有出售点。其制法是:把粉芡配水打成稀糊,入沸水成熟糊晾凉,即为凉粉。炒凉粉就是以凉粉为主料,加入少量的油,把凉粉放入平底锅内,然后佐以豆酱、葱、姜,用锅盖盖住闷少许。炒好的凉粉热香鲜嫩,焦而不糊。 
特色小吃-五香风干兔肉 
用1.5公斤左右的野兔,挂置阴凉通风处风干,再用十余种香料卤制而成,成品香味独特,回味绵长。 
色小吃--风味炒冰 
漫步夏日开封夜市,各种美食小吃琳琅满目,异彩纷呈。其中极引人注目的是让人既饱口福、又祛暑热的冷食-炒冰。炒冰用的是特殊的炒锅,即急速冷冻锅。这种特殊的炒锅,可以在半分钟内,将温度降到-40℃。炒冰的原料,也不是冰,而是鲜榨的水果汁。如今,炒冰越来越多,较以前不仅增加了品种,而且增加了花色,什么果汁炒冰、奶油炒冰等,炒出来的冰,质地细滑,入口即化,较之冷冻机制出的冷饮,别有一番风味。 
特色小吃--羊肉炕馍 
烙饼中加以羊肉孜然等物,用羊油炕制而成,成品焦香,别有风味。 
特色小吃--扣碗酥肉 
中原地带安阳,口味偏淡,但近年来川菜、粤菜、东北菜接连进入,到饭馆吃饭,安阳人喜欢各种菜式都点一点。当地的传统菜式八大碗依然受欢迎,红白喜事尤其少不了。以现在的口味而论,扣碗酥肉最具继续传扬的潜力。传统小吃三不粘、粉浆面其实最能代表安阳饮食的特色。 
洛阳小吃--连汤肉片 
洛阳喜欢吃水席,几十道菜,汤汤水水下来,吃得人连呼过瘾。连汤肉片是水席中不可缺少的名菜,又以主营豫菜的老店“真不同”所做为最佳,它以精瘦肉为主料,木耳、金针、大绿豆等为辅料精心制做而成,肉片滑嫩,微酸利口。 
特色小吃--五香兔肉 
一提起开封的五香兔肉,许多外地人都会赞不绝口。五香兔肉,工艺独特,卤制精良。一般选用1.5公斤以上的野兔制作。先将野兔开膛,剥以去内脏,风干七天以后,入冷水浸泡,然后剁成块,用开水汆后洗净,分层次摆入锅内。摆放时在中间留一圆洞,再把花椒、大茴、小茴、砂仁、苹果、豆蔻、丁香、冰糖、面酱、白糖等辅料按比例配好,放入圆洞中兑入老汤,用武火烧煮一小时后,再用文火煮一小时,凉后捞出即成。成品香味扑鼻,无草腥味,咸香发脆留味绵长。 特色小吃--桶子鸡 
桶子鸡系开封特产名菜,它选用当地的优质筠母鸡,采用百年老汤煨制而成。色泽金黄,肥而不腻,鲜嫩脆香。马豫兴桶子鸡是开封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食品,现由马豫兴鸡鸭店烹制经营。 
特色小吃--杏仁茶 
杏仁茶是由宫廷传入民间的一种风味小吃。它选用精制杏仁粉为主料,用龙凤铜制大壶烧制的沸水冲制,配以杏仁,花生,芝麻,玫瑰,桂花,葡萄干,枸杞子,樱桃,白糖等十余种佐料。色泽艳丽,香味纯正,是滋补益寿的佳品。 
开封小吃--大京枣 
大京枣是开封糕点的传统名产,素负盛名。大京枣古称“蓼花”,它以优质糯米、糖粉、饴糖、植物油等为主要原料,经过制坯、油炸、透浆、拌糖粉几道工序制成。成品呈圆柱形,金黄色,外粘白糖,外观饱满,膨胀适度,内部组织为丝网状,无空洞,无硬心。吃着酥香可口,入口即化,营养丰富,是老少皆宜的美味糕点。 
老洛阳老浆面条 
浆面条儿又称浆饭,和不翻汤、杂烩菜、牛肉汤一样,是洛阳独有的风味小吃,特别是土生土长的“老洛阳”对浆面条儿更是情有独钟。 
浆面条儿在洛阳历史悠久,妇孺皆如。“老洛阳”家家会做。但滋味是否悠长,味道是否纯正,就看各自手艺啦。 
浆面条儿主要材料是浆汁。而浆又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,其中绿豆浆最佳。乳白色为上乘。过去洛阳“浆坊”不少,是有名的是老城。顺城西街王氏浆坊。该浆坊历时三代,颇有年头。其汁稠味美价廉,老城人常常光顾其家。浆汁不宜太酸,酸则倒牙,不宜太淡。淡则无味。据说清朝末年洛阳一穷户人家,将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,隔了数日,发现豆浆发馊变酸,倒了舍不得,遂胡乱丢些菜叶,熬成糊状,一吃味道鲜美,后来家家效仿。旧社会洛阳穷人多,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。常常以菜代面。花个三五分钱上街舀两瓢酸浆,回家做浆饭。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,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,稠稠的,谓之“挑浆饭”。若再下点小米,谓之“浆米气儿”。每到饭时,满院飘香。孩子们闻到浆味儿,兴奋异常。三碗两碗,风卷残云。若此时家中来客,浆饭招待,那比请他吃大鱼大肉还过瘾。当然一般小康之家做浆面条儿讲究了:白面条、芹菜、大绿豆、(或油炸花生米),再佐以韭菜花或辣椒油,绿白红酸得辣,生生能把人的馋虫给勾了去,“剩浆面条儿”是浆饭中的上吕,民谚云:“浆饭热三遍,拿肉都不换”可见其魅力。 
做浆饭时,千万不可让浆汁溢出锅,成为“粉浆”,那样就不好吃了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:浆在火上时,先在锅里滴几滴香油,待浆汁鼓起时,用筷子将浆末打下去,继而下面放菜。或下面后另将菜炒熟下锅即可。现在人配以肉丝,其味如何,不得而知。浆面条不宜连续吃,吃多了也易上火。 
特色小吃--大刀面 
大刀面是兰考县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,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。大刀面选用精白面粉、鸡蛋清、食盐、小苏打为原料。制成的面条筋长软柔,面条长达十米,有“一根面条一碗面”之说。吃法有冬夏之别,夏季,用煎蛋皮、姜末、蒜汁、葱花、香油凉拌,食之,清香爽口,味道鲜美;冬季,用鸡丝或鸡蛋、瘦肉丝为卤热吃,醇香可口,味道宜人。 
特色小吃--老庙牛肉

滑县老爷庙乡传统产品,创于明末清初,加工精细,配料讲究,主要特点色鲜味美,肉烂筋面,块硬抗风,香味浓郁,耐存放。 
特色小吃--洧川锅盔 
面粉和好,兑入佐料,层层卷起成形,焖蒸、烘烤而成。外观雪白泛金黄色,香酥适口,里层松软。 
特色小吃--安阳三熏 
传统地方特产,包括熏鸡、熏鸡蛋、熏猪下水,已有百余年历史,将原料精心卤制,再用柏枝柏壳和松木锯末等点燃熏制,其特点水分较少,熏香浓郁,脆烂不腻,耐储存。 
特色小吃--内黄灌肠 
内黄县特有小吃,百余年历史。以猪血、面粉、香油、五香料等合汁灌入猪肠煮制,可用蒜汁凉调,也可油煎热食。 
小吃-油浓赤酱白吉馍 
爱吃白吉馍有两种人,一是孩子二是女人,其中尤以孩子嗜吃。郑州售卖白吉馍,多是小店小摊,而且是专营,多散落于街头巷尾,铺面不大精致,甚至无门脸可言,当街临窗,间或支一地摊,现炖(肉菜)现烤(烧饼),付两元钱,立等可吃。颇如西餐的汉堡包,土耳其的鸡饼馍,其做法相似,吃法相近,小差异处无非是一用面包夹鸡柳,另为面饼夹卤肉;大差异处则前者实行工业化制造,后者仍为手工作坊劳作;单就营生而言,汉堡包连锁世界各地,牛气哄,白吉馍则小摊一个,不登大雅,自甘流落街头。但论起口味白吉馍浓香溢口,价格低廉,问得郑州男童:“汉堡包,白吉馍哪个好吃,”男童犹豫片刻,点头还是咱中国的白吉馍。获此结论,窃喜。都说当今生意没甚做,何不拿来白吉馍,牛肉加烧饼外加绿豆汤、小米粥等,也乔装打扮一番、工业化一番,玩连锁开间跨国公司如何,但莫学红高粱烩面馆傻着脸就知道嗷嗷喊口号。 
特色小吃--大营麻花 
温水和面、发酵,兑入鸡蛋等调料,搓条合股成蚕蛹状,油炸,拉开,成型。黄焦酥脆,甜香适口,久放不干。 
特色小吃--信阳勺子馍(豫南) 
原料配方:大米5千克黄豆500克红萝卜丝500克白萝卜丝500克植物油1.5千克(约耗750克)黄豆芽100克葱150克姜150克五香粉少许 
制作方法: 
1.先将大米、黄豆混合磨成浆,加入红白萝卜丝、黄豆芽、葱、姜、五香粉调成稠面糊,再把糊舀倒到铁制的凹底勺子里,在勺子中间扒开小洞。 
2.将锅放火上,倒入植物油烧到七成热,将勺子连同面糊放入,炸到面糊与勺子自动分离,并飘浮在油面上时即成。 
产品特点:柿黄色,外焦里软,咸香适口,宜作早点和夜宵。 
开封的“鲤鱼焙面” 
到开封去旅游,不可不吃“黄河鲤鱼”,当你进酒家拣了一个角落坐下来,精明的生意人就会前来招呼;“尝尝我们开封的名菜‘鲤鱼被面’吧!” 
“鲤鱼被面”的制作:先拣一条红灼灼头、金灿灿尾的黄河鲤鱼,头尾之间,盖上一层用面粉手工“拉”成的乳白中带微黄的“面被”,再用油炸成金黄色,此“被”称作“丝绵被子”。 
手工拉成的“被面”,细得像头发丝一样,蘸上汤汁,又香、又脆、又鲜。据说这道名菜“鲤鱼被面”原是宫廷菜肴,清乾隆皇帝吃鲤鱼时,特别爱吃汤汁,御厨们开动脑筋,用细面丝制作了“被面”,不但让皇帝不需动匙便能吃到汤汁,而且吃这种“被面”更加津津有味。 
特色小吃--一品包子 
河南开封的著名面食——一品包子,是从宋代的“太学馒头”发展而来的,民间又称之为“发面包子”。一品包子造型大方,肉馅鲜嫩,汤汁丰满,而且汤汁渗入面皮之中,皮软且香,是开封城里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的名牌小吃。 
开封城里做包子的历史很悠久,早在北宋时期,已是一种十分普及的食品,风靡全城,到北宋第六个皇帝宋神宗时,由于神宗的褒扬,开封包子就更加著名了。 
神宗皇帝即位的时候,朝政千疮百孔,风气奢靡腐败,国贫兵弱,国力不振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,神宗皇帝起用改革家王安石,厉行变法,以求富国强兵,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培养人才,加强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建设,广招全国各地的人才入太学学习,成绩优秀者可直接进入仕途,这些措施刺激了太学生们勤奋学习,关心国政。除此之外,神宗还经常亲自视察太学,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。 
元丰初年的一天,神宗又来到太学,这一次他关心起学生的饮食来,命人把太学生的食品拿来看看。这天正好吃馒头,神宗尝了挺满意,说道:“以此养士,可无愧矣!”从此太学的馒头就出了名。太学生们归家省亲时总是将太学馒头带回家乡,馈赠亲友,让大家也尝尝皇帝御口夸赞的馒头的滋味,太学馒头的名声就此传遍远近,而“太学馒头”的名称也约定俗成地叫开了。 
明代,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(木肃)被封为“周王”,他的王府就在开封。朱(木肃)很喜欢吃“太学馒头”,不仅自己经常品尝,还常常用它来招待过往开封的王公大臣。朱(木肃)的饮食喜好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,一来二去,人们就把朱(木肃)和太学馒头等同了起来。由于朱木肃身为藩王,在朝中的品级是一品大员,因而就十分自然地把“太学馒头”更名为“一品包子”了 
咸香宜人的武陟油茶 
武陟油茶是河南的著名风味小吃,因产于河南武陟县而得名。它名为茶,实际是粥。它的主料为精粉麦面,做粥之前,要先用油把面炒熟,所以人们称这种粥为油茶。武陟油茶的原料除精粉麦面以外,还有珍珠淀粉、花生、芝麻、小磨油和怀山药等,另外还要加入茴香、花椒、肉桂、丁香、枇杷、砂仁、叩仁等24种高级香料。武陟油茶不仅味道浓郁,营养丰富,而且还有健胃提神的功能。 
特色小吃--少林八宝酥 
用灵芝、猴头、银耳、白果、木耳、嵩菇、香菇、茯苓制成的香酥食品,有食疗效果,能强筋、活络、提神、健身。系少林僧人的传统食品,已有千余年制作历史。

特色小吃--郑州豌豆黄 
豌豆用磨拉成小豆瓣,旺火烧煮,小火焖煮,搅捣成糊,下入赤黄食糖、柿饼片,豌豆黄与柿饼逐层依次装盆,凉后食用。 
特色小吃-潢川特色食品 
三股油条 
始于宋代。系以面粉为主料掺合多种作料油炸而成。其状长形三股,色泽嫩黄,食之酥脆香甜,一直为人们喜爱的早点。据传,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,每日早餐均食三股油条。 
高桩馍 
又名“千层糕”,起于宋代。以面粉为主料,经过发酵后,用手反复揉搓成形,再置入蒸茏内蒸薰而成,俗称蒸馍。形似蒙古包,色如雪,软似棉,皮薄如纸,内瓤自然分层,闻之清香,食之爽口,为宴客的主食。 
绿豆糍粑 
以糯米、绿豆为主料,将糯米蒸熟捣成粘糊状,分成小糯米团再捏成薄片,包上煮熟的绿豆馅,制成椭圆形的半成品,经油炸而成。新出油锅的绿豆糍粑,色泽透黄发亮,两边布满油泡,吃时香柔甜美,食后余味无穷,为早点佳品。 
神仙饺 
以面粉制片皮,用猪肉配大葱、白菜或韭菜作馅。饺馅掺兑鸡蛋、香油等调拌,再用面皮包捏成饺,其形似猫耳,又称猫耳饺。此饺皮薄馅嫩,以清水或鸡汤煮熟,兼有水饺和混饨之美味。俗称神仙饺。 
潢川粉皮 
以淀粉为原料(绿豆和豌豆粉为好),按淀粉用清水搅拌均匀,然后分舀入一个个特制的粉锅内(铜或铁制,直径约20厘米),放在沸水锅里不停地踅罗,直至凝固,再将粉锅移置于冷水中,取出即成。这种水粉皮光亮柔软,折叠不破,久煮不烂,清香爽口。可凉调下酒,又可作肉汤配料。 
油炸绿豆丸 
将绿豆磨成糁儿,用水浸泡去壳后,兑食盐、五香、葱姜、辣椒等作料搅匀,手挤成直径1厘米大小的丸,经油炸而成。丸子呈金黄色,久贮不坏,久煮不散。干食香酥,汤食鲜美,食用方便,还可作馈赠的礼品。

香而不腻的红薯泥 
凡吃过杞县红薯泥的人,无不啧啧称赞杞县人的独具匠心。名食红薯泥的主要原料就是我们常见的红薯,有些地方也叫“白薯”、“地瓜”、“番薯”。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,需先把红薯煮熟,剥掉外皮,去其内丝,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,轧压成泥,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,兑入香油、红薯,不断搅拌,呈柿红泥状。装盘后,分层放山楂丁、玫瑰片、青红丝、桂花糖即成。此菜味道甘甜,爽口开胃,色泽鲜艳,营养丰富。
QQ截图20130926100752.jpg


 

河南省中侨国际旅游公司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 我们 | 留言咨询
Copyright (C)2011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中侨国际旅游公司 版权所有 豫ICP备11016511号
服务热线:0371-66618862 66618863 13937129018
地址:郑州市紫荆山路60号金成国贸大厦415室